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去大明扶贫 > 正文 第112章 辽东大丰收

正文 第112章 辽东大丰收

    到了九月初,除了第二季土豆和晚种的杂粮,大辽东的秋收基本结束了。

    根据张信的汇总,仅各地集中进行军垦、民垦的麦、稻和大豆三项粮食总产量,就达到惊人的一百一十万石,其中军垦达到八十万石,民垦为二十万石,另外,军垦菜籽一项也达到二十万石。

    至于那土豆、红薯、玉米等稀奇之物,后期辽西来的移民种的小米、大豆、高粱等杂粮,原始辽东土着种的小麦,以及红崖子、安东、金州等地驻军临时种的水稻,尚未计算在内。

    辽东丰收之所以超出辽王的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凌海的小麦和广宁的水稻都获得了大丰收。

    凌海的春耕进行得最早,准备得最为充分,加上宋有才的指导,两万亩小麦亩产将近五百斤,这当于后世的亩产六百斤,而宋有才用朱植给他的后世小麦种子亲自搞的十亩试验田,更是达到骇人的亩产六百斤,相当于后世的亩产七百二十斤。

    广宁的夏种也比较及时。这里地近大辽泽,河流纵横,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更加适合水稻种植,李喜旺又指导广宁卫士卒和移民们精耕细作,水稻产量达到亩产六百斤左右。

    还有几户山东移民,本来就擅长水稻耕种,亩产竟然达到六百斤,相当于后世的七百二十斤。

    在没有后世化肥加持的情况下,这已经是非常骇人的产量了,而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下面,请赵疙瘩、李大个子……等十人上台。”

    “请辽王殿下为十大种麦高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

    “下面,请黄二狗、刘罗锅……等十人上台。”

    “请靖江王殿下为十大种稻高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

    秋收后,朱植专门让张信在广宁城组织召开了一个种粮劳模表彰大会。

    在万人瞩目中,辽王和靖江王亲自对凌海和广宁评选出来的十大种麦高手和十大种稻高手进行颁奖。

    到了晚上,辽王还邀请这些劳模们到辽王府共进晚餐。

    这让那些世世代代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们个个风光无限、受宠若惊。

    曾几何时,他们能够如此近距离接触到王爷,并和王爷一起把酒言欢?

    “赵疙瘩,只要你能保证明年村里有十家以上乡亲和你一样五谷丰登,你那个村子以后就叫赵家屯好了,你就是社长。”

    “黄二狗,你那个村子还真是狗住的窝棚,你要是让你村里家家户户跟着种水稻,住上青砖瓦房,你就是社长。”

    就在酒席间,辽王继续给这些劳模们封官、打鸡血,变着法子让他们先进带动后进,先富带动后富。

    移民们受此刺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年也争取搞个种田劳模当当。

    奖励不奖励无所谓,光是能和王爷共进晚餐,就足够自己吹上一辈子的。

    朱植也更加坚定决心,来年一定要以长春为中心,搞好水稻军垦。那里才是真正的黑土地,土地更加肥沃。

    到时候,大家都有经验了,对种水稻也不抵触了,水稻产量只会更高。

    第一年的辽东屯垦,虽然节奏有点快,活有点累。但是辽王也给了移民们丰厚的回报,在帮助完成军垦之后,民垦收获大部分都是移民自己的。

    相对于给当时其他将领干活或给地主打长工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换句后世的话说,第一年的努力,就让这些移民已经脱离了温饱,马上要前进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了。

    最初跟随辽王到广宁城的老张头,要了十亩水田,四十亩旱地,虽然先帮官军忙完军垦,才最后进行自己的民垦,累了个半死,却收了八十石稻麦和杂粮,留下口粮、种子,再去掉运费,按目前的粮价,少说也要赚上近二十两银子。

    但是大部分移民只要了五十亩旱地,因为种水稻是个精细活,实在太累人,那也能赚上十两银子。

    大家都在商量,趁今年辽王免税,要么先把房事解决了,要么把耕牛问题解决了。

    李成桂听说辽东丰收后,派人送来了十万两银子,除了拿回上次的购马欠条外,另外购买了十万石稻谷。

    在丰年,一两银子是能换三石甚至四石大米的,平年能换两石大米。但今年高丽也是灾年,一两银子只能换一石大米甚至只能换一石稻谷。高丽人用七万两银子换十万石稻谷,双方都觉得很划算。

    这时朱植又问张信:“张镇长,我们还有七十万石军垦粮食怎么办?”

    张信反问道:“那看王爷想怎么办?”

    朱植说道:“粮食多了也让人发愁。要不,我们再拿个十万、二十万石的去卖点钱?”

    张信答道:“王爷,这点粮食一点也不多。首先要留下十万石作为明年的种子,如果十八屯卫同时屯种,对种子的需求也相当惊人;十八卫军卒及家属人数也要达到二十万人以上,至少留下五十万石口粮;如果要打仗,要另行备下十万石军粮。如果遇到天灾,救济灾民,还得找朝廷要二十万石粮食以防万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朱植不由吐槽起来:“我发现自己怎么又成了穷光蛋呢?我这投入的两百万两银子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影儿?”

    “王爷放心,今年应该会留下一些地家底的。”

    张信就给他掰指头算起账来:

    “兄弟们帮你打仗种粮,光卖给高丽军马和水稻就挣了十万两。卖到江南的菜籽油估计也至少赚了十万两以上。”

    “至于卖农具、农具、房子、商铺,到底赚了多少?只有你辽王爷、沈家和郭家人清楚。这生意是你们三家做的。”

    “东征北伐俘获至少两万匹马,一部分人送给各卫作了人情,一部分装备了骑兵,现在至少可以腾出一万匹马来,再卖他一五万千两银子。问题是卖给谁?还得由辽王您想办法。”

    “那前后送回来的四、五千俘虏虽然不会种地,挖煤烧砖到个个是好手,广宁的煤已经堆到天上去了,也许只有你辽王爷可以想办法换成钱。”

    “那上百万斤盐茶和香料,虽然前期为了拉拢蒙古女真各部,送出去一小部分,但后面用来贸易,绝对是天价。仓库堆积的好几万张羊皮刚送到沈家,又堆满了从各个部落换回来的土特产。这些东西处理好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还有,现在民垦存粮加上杂粮实际达到四十万石以上,老百姓放在家里又吃不完,可以让他们匀出三十万石来出售。王府虽然承诺不收农业税,但可以收百分之五的交易税。”

    “城里的商铺越来越多,也可以收取百分之五的营业税,税点虽然不高,但是基数大,持续时间长,收入最为可靠。关键是你辽王爷要把这辽东打造成真正的天府之国,人间乐土,商业机会多的是……”

    果然,就在张信帮朱植分析完没几天,李成桂又派人来请求卖二十万石粮食给高丽。

    朱植就让张信转告民户,可以自行把余粮送到盘山码头去卖给高丽人,官民两利,只是高丽这次收购的价格比以前稍稍高了一点,大家也能接受。

    华夏的农民们都很纯朴,不愿意老是欠着辽王爷的钱。这钱一到手,就陆陆续续还了向王府租借或赊欠的耕牛、农具、种子等钱,辽王府开始见到效益了。

    什么是金山银山?能生产粮食的黑土地就是金山银山。

    朱植暗暗决定,无论朝廷最后同不同意他的屯垦计划,他明年都要完全挺进黑土地,至少保证军垦一百万亩,收三百万石粮食。哪怕只卖一半,明年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一天,张信兴冲冲找到辽王,建议道:“王爷,现在已经进入农闲,人手这么多,不如按后世的经验把广宁城好好整治一下,大街上铺设一下石板,一下雨尽是泥,周边的乡村也可以重新规划,统一民居样式。那东一窝、西一坨的实在有碍观瞻。”

    一听张信要搞形象工程,朱植马上警惕起来,提醒道:

    “老天爷不会年年都眷顾辽东的,当下民政首要任务还是组织富余民力在土壤彻底封冻之前,兴修水利,规划新的民垦镇点,丈量土地,为明年农业生产作准备,挖煤烧砖建房子,为漫长的冬季作准备。”

    “你真应该学学后世那个姓阎的军阀,这家伙说过一句话,‘老百姓都知道要过好日子’。现在,广宁大政方针已定,只要有饭吃,无论蕃汉,都会十分听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只要经济水平上去了,老百姓的文化层次自然也会相应提升……”

    朱植现在很担心,张信和他的手下会像后世某些领导那样,今天搞个一万亩高产水稻试验田,明天又换成一万亩小龙虾示范基地,后天又变成什么高新产业示范区。今天搞个厕所革命,明天搞个最美乡村评选。今天搞个森林进机关,明天搞个水稻上山……

    他觉得,这实际上都是为了急功近利、捞取政绩,扰民、浪费民力不说,还会毁掉政府的公信力。

    古人为什么有人提倡无为而治,不扰民,不折腾?还是有大量历史教训的。

    所以,他一再提醒张信:“不要搞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要过度干涉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民间自有智慧在,只有愚蠢的官员才会总觉得民众需要自己的指导……”

    统一思想后,广宁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基建运动,继续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伐木的伐木,采煤的采煤,烧砖的烧砖,挖渠的挖渠,建房的建房,清理屯田的清理屯田。

    在这忙忙碌碌中,辽王爷还忙中偷闲,带着明月、明珠,还有豹韬将军到医巫闾山打猎去了。

    明月和明珠都是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豹韬将军走路还有点摇摇晃晃哩。

    郭英放心不下,只好亲自带了几个护卫跟在后面贴身保护。

    可这女婿打起仗来是一副样子,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从容淡定。这要是疯起来,又是另一副样子,放荡不羁,整天和几个小丫头没大没小,一点正经人形都没有,更别提王爷的威严了。

    “王爷,我要再和你比比枪法。”

    “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怎么没有?你看不起女人!”

    “那好吧,等你投胎,下辈子当个男人,有了枪再说。”

    这是明月和辽王的对话。

    双辽城比试之后,明月还是没听懂辽王的意思,此枪非彼枪!郭英和手下几个护卫在后面早就听明白了,想笑又不敢笑。

    “王爷,我们打猎用弓箭。你不会用弓箭,用枪也行。我们不会笑话你的。”

    “笑话?本王打猎一不用弓,二不用枪,照样神勇无比。”

    “那你用什么?”

    “我用套套。”

    “什么套套?厉害吗?”

    “咳,咳……厉害,非常厉害,老母猪戴胸罩,一套一套又一套的那种。”

    这是明珠和辽王的对话。

    等辽王带人沿着一个小山坡布下两百米长的铁丝连环套后,明珠恍然大悟:“辽王,你把兵法都用到打猎上来了。只是这胸罩是什么东西啊?”

    辽王说道;“你去问婉清和婉君吧。”

    到了清点收获的时候,辽王这个阴险的家伙,果然又是像钓鱼一样,出尽了风头,他下的连环套上套满了野鸡、兔子、狐狸等物,体型虽然不大,可架不住量多啊!

    小豹韬将军又是跟着辽王天天大快朵颐,快速地成长,从此对辽王这个长期饭票也更加依赖、更加信赖、更加信仰了。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藏风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