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去大明扶贫 > 正文 第59章 统一团队思想

正文 第59章 统一团队思想

    朱植一行沿着医巫闾山余脉东边的官道迤逦东行,只见西边的山势渐高,树木渐多,景色渐奇,山脚下也长出许多翠绿的青草,不由心情大好。

    两个小丫头也慢慢有了兴致,让朱植也坐到马车里,问东问西。

    朱植没办法,只好找一名属官换了一辆宽敞的双骡战车,给两个小丫头当起免费的导游,如数家珍地讲解起广宁府的历史来。

    医巫闾山北接蒙古草原东南边缘,自东北往西南方向延伸,直到后世的凌海境内,刚好为广宁府也就是后世的北镇,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广宁府西靠医巫闾山,东接大辽泽,水草丰美,可垦可牧。

    商人后裔箕子本在此地繁衍,后因受到东胡威胁,才进入朝鲜半岛。

    自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击破东胡,开地千里,北筑长城五千里,跨过鸭绿江,直达朝鲜半岛的东碣石山,设立辽西和辽东二郡,这里才正式纳入中原王化之域。

    契丹在辽河一带兴起后,北院大王耶律仁先晋封辽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任辽王。

    随着契丹、女真和蒙古人在辽河一带走马灯似的登场,耶律仁先的后代仍然活跃在广宁一带称辽王。

    历代辽王几乎都把广宁作为控制辽西、辽东的中心,现在他朱天植也以大明辽王的身份来了,将在辽地厚植大明的势力,不,华夏文明的势力……

    走了不到五十里,辽王一行便到了一个已经荒芜的小村子。

    此前,张石带着前行的人员经过时已经在这里修了一个简易的驿站,盖了三间小木屋,供后续人员在此歇脚。后续人员经过时,又加了把劲,搭建了一些可以挡雨遮阳的木棚。

    天色渐晚,朱植就吩咐人员安营休息,两个小丫头却说:“你看,前面有好多山,我们要去看。”

    朱植一看,果然如此,就推脱说:“看山跑死马,明日再去吧。”

    次日一早,队伍再次出发,两个小丫头也不睡懒觉了,早早地爬起来,嚷着又要看山。

    朱植笑着说:“这只是些土包子,还没你们胸前的大,前面的山才大哩。”

    没想到没走多久,果然在平原处竟有十三座大山拔地而起,巍峨、险峻、突兀。

    朱植抽了自己一耳刮子,只好让队伍先行,自己带着两个丫头骑马看山去了。

    王爷一去,那些属官们平时自诩风雅之士,最爱游山玩水,哪里肯放过这公费旅游的机会,也一阵风跟了过去。

    好在这山在平原处,不一会就到了山脚下,还有一破寺,里面还有七、八个僧人在这里晒太阳。

    朱植带着众人,上前行了礼,又让人捐了一百两香火钱。

    那为首的老僧浊眼一睁,只见眼见少年身穿大红龙袍,眉宇间英气勃发,周围人马也是多穿锦衣,各带刀枪,装扮又与北元相异,知是明朝王爷,连忙告罪道:“老衲失礼,不知王爷驾到,有失远迎”。

    朱植谦虚地回话:“我等也是从此偶然路过,不知者不罪。相遇自是缘分,还请高僧法号?”

    那老僧答道:“贫僧法号道远,乃寺中方丈。”

    朱植又请教:“此地何名?”

    道远答答:“此地叫十三峰,此寺叫望海寺,原本香火甚旺,最多时有僧百人,为方圆百十里内十余村屯近万百姓诵经祈福。每年四月二十,这里更是香客云集。即便是广宁府的契丹、女真、蒙古各族显贵也是慕名前来。”

    朱植和方丈闲聊,原来只是顺便打探一下民情的。

    这方丈毕竟是自己到大辽东之后第一个接触到的当地群众,熟悉工作要从摸清民情开始。

    谁想到自己在之国途中竟然无意中找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十三峰、望海寺,那可是后世东北王张大帅的祖坟之地!

    后世的张大帅在东北发达之后,曾经专门将祖坟迁于风水极好的十三峰。

    提起张大帅,朱植后世也是对他十分佩服。

    他虽为军阀,生于乱世,却因“不吝千金酬贤士,末将寸土许列强”,有大功于华夏族,还是很值得后人景仰!至少比那个动不动就要把东北割给倭国的孙大炮强……

    随后,朱植就叫众人安心游览,不得骚扰僧人,自己和方丈闲谈起来。

    朱植先是问道:“大师,为何我们此前到过的一处村庄空无一人啊?”

    方丈苦笑着解释:

    “前面的村子叫望山村,因处辽西官道,为来往官差商旅提供歇脚便利,渐渐有了十来家铺面和客栈,所以就叫望山铺。此铺周围本来原有数村百姓,或以耕地种田,或为官府采石为生。”

    “自义军北伐以来,辽西连年战乱,百业残破,青壮年大多做了士兵,也有少数做了盗匪,老弱大多饿死,侥幸之人又被朝廷迁往内地,这寺庙也剩下不到十人,何况这村子。”

    朱植不甘心地问道:“这附近难道无一村一民?我本受陛下所托,来此教化万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什么用呢?”

    那僧人又是一礼:“王爷心系苍生,老衲心生钦服。只是这山之东北,尽是平原,胡马一夜即至,无人敢住。不过这西边崇山峻岭,绵延数百里,有庙宇无数,里面还有些逃难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经过一路所见所闻,朱植触景生情,随即学起古人,附庸风雅,在寺院一面破墙上题了一首后人凭吊张大帅的诗来,只是略加了改动:

    百年疾风百年雨,雨打风吹庙宇空。

    断瓦蓬蒿藏社鼠,残阳古道无村童。

    时来盗匪皆更始,运去胡虏不寿终。

    败寇成王情末了,僧人依旧说枭雄。

    随同文官们看了,也是引起深深的共鸣,这辽王爷的词倒是比较贴切此时的辽东景像。

    这辽东啊,不仅苦寒,还好一个残破了得。

    朱植又让人送来二十石大米和二十石麦子,让方丈周济附近无粮山民,又手写一份告示,请僧人们在附近各寺代为宣告。

    僧人一看,只见告示写着:

    但凡辽东居民,不分胡汉,愿于原地安家乐业者,均可到广宁府免费领取米、麦各二石,愿到广宁居住者,均可领取官田五十亩。

    随后,朱植也随众人登了山顶,极目远眺东南方向,只见云海蒸腾缭绕,听那一众骚客正他卖弄文采,于是也随口来了一句: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是后来的林总督少年读书自勉时所作的佳对。朱植挪用至此,倒也显得少年辽王爷的一股天生的王霸之气来。

    那文人骚客游山玩水向来都是笔墨不离身的,特别是铁炫老先生也是人精,这一路走来,发现这少年王爷不仅胸有武略,那诗意也是无比磅礴,乘别人还未反应过来之时,赶快铺好笔纸,请辽王亲笔书写,以作纪念。

    朱植正在兴头,也不客气,大笔一挥,却是另一句: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此乃林总督抗英事业失败后被昏君发配新疆,路过嘉峪关时的感赋,字字充满百折不挠、举重若轻的英雄之气。

    铁炫学问虽高,还没那历练,体会不深,嘴上连声好说,脸上却没了听到第一句时的惊艳之色。

    朱植知道他不是很理解,就耐心解释一番:

    “鼎石先生啊,此去辽东,移民实边,练兵戍边,百业兴边,任重而道远。我等虽有陛下支持,然而内有乌鸦聒噪,外有诸夷环伺,前途必定千难万险。”

    “行前,我向陛下保证一年树军威,三年定根基,五年辟地千里。”

    “现在我再跟先生重立此约,你们只要与本王同心协力,三年后回头一看,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铁炫这才慢慢体会到了王爷的用心良苦,和一帮属官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他们更加纳闷起来,这么小的王爷怎么能看这么远呢?

    这时太子那卧底黄湜也厚着脸皮讨要墨宝。

    朱植一看,正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大好时机,也不推辞,挥毫写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写完后,他也照例解释一番:

    “子澄先生,你可是我朝会试的会元加殿试的探花郞。论学问,我是比不过你的。不过这做学问也要讲究知行合一。”

    “这诗据说是汉景帝宠臣晁错因被同僚袁盎诬陷,在被杀之前将此句送给袁盎。袁盎临死之前又托人转给汉景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希望诸位先生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其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本是林总督因替昏君在鸦片战争战败背锅,家人为其鸣不平时的自我开解之作。

    朱植却精妙地挪用到汉景帝名臣袁盎和晁错身上,并对手下属官们进行敲打。

    但凡熟读汉书的书生都知道,晁错和袁盎二人本是汉景帝时的文人领袖,朝廷栋梁,人品、能力俱佳,只是因为一个信儒家、一个信法家,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抵牾,甚至互下黑手,机关算尽,最后都没有落到好下场,既丢了人品,也丢了性命。

    朱植题词的寓意很明显,就是提醒手下这帮属官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而不是各自站队,私接天线,互相攻讦。

    大明那帮文臣太能内耗了,整起人来的时候,狠得连自己都害怕,比晁错和袁盎这两个家伙不相上下,饶是老朱这样的狠角儿,有时候也被他们气得半死。

    黄湜也是聪明灵秀之人,对这一点自然是一点就透,反复揣摩这两句诗的心胸和境界,确实超越以前所有读书人,心中对这少年王爷愈加佩服。

    沉思片刻之后,他也不再理会行前齐泰代表太子叮嘱他要盯紧辽王这话,向朱植一拜:“黄湜牢记今日教诲,定当诚心诚意地为辽王办差,为大明立功。”

    黄湜有了墨宝后,那赶来的郭英和骞义也要。

    朱植现在抄袭后人也抄累了,只好把左大帅读书时的那句座右铭拆开分送二人,一个是“心无半亩,心忧天下”,一个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也算是格局非凡之作。

    骞义是进士出身,对王爷的勉励自是极为高兴。

    那郭英虽是行伍出身,却长期在老朱身边办差,知道辽王也是话里有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明实行军屯不久,宣化、大同等地的边塞将官侵吞屯田,驱使士兵为自己种地,或只分给士兵贫瘠之地,已经导致屯守士兵十逃二、三,个别卫所甚至十逃六、七。

    想到这些,郭英于是说道:“殿下此次之国,呕心沥血,忠心体国,将陛下所赐之国费用数百万两尽数用于官兵吏民身上。我辽东将士自当体会殿下良苦用心,百户以上不得有一田半亩。”

    大明屯田沿袭古法,有较多可取之处,但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军官可以拥有田产。

    其实,百户以上官员,已经是六品以上的高级领导干部,不需要种地了,谁会亲自种田?

    高级军官如果分了田地,要么转租他人,当中间商,赚取差价,要么让部下耕种,剥削下属,这样获利更多。

    如果让百户以上军官不得拥有田产,士兵的屯田利益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军屯制度也许不会那么快崩溃,到了明朝中期,三十多个小倭寇竟然能横行江南,从长江口一路杀到应天府。

    郭英有了墨宝,那身后杨文、宋忠、周兴等人虽是武将,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也来讨字。

    朱植略加思索,各取人名,送了杨文“文武双全”,送了宋忠“尽忠报国”,送了周兴“振兴中华”,虽有些敷衍的味道,这三个大老粗却是极为高兴,说是要装裱后供子孙瞻仰。

    看这武将越来越多,靖江王爷和两个丫头也跑了过来凑热闹,讨要墨宝。

    朱植又一改刚才挥毫的严肃,来了兴致,画风一转,龙飞凤舞起来,送给收钱的是:

    “心安即为家乡,归来仍是少年”。

    众人一读,都觉得这字极为贴切靖江王爷此时的境况,连声说好。

    只是辽王送给两个丫头的诗,小丫头居然看不懂。她们后世只学知数理化,哪认得这蚯蚓般的行草书。

    婉清娇嗔道:“王爷,你这画的啥啊?你敷衍我。”

    身后却有好事之人高声读了起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尽珠帘总不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一句诗文取自唐朝风流才子杜牧在扬州风月场所寻奇猎艳之作。马上有风骚之士把前面一句也读了出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是形容才十三、四岁女孩子的,倒是和两个小丫头比较贴近。

    第二句则源自宋朝东坡先生的《题西林壁》,本来是提醒人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的哲理之作,却被那些自诩风流的才子们在风月场所用滥了、用偏了。

    听这文人们嬉皮笑脸,甚至有些猥琐地解释,婉清、婉君在后世收看娱乐节目时也是知道些的,俏脸唰地就红了,连骂朱植:“下流。”

    见两个小姑娘居然敢骂辽王,郭英和众文武大员个个目瞪口呆,想笑又不敢笑。

    大家都知道两个丫环自进京城辽王府以来,就深受辽王殿下的偏爱,说是在外历练时遇到的两位仙子,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法,要求下人们以郡主之礼事之。

    这一路走来,穿的、长的不像丫环,拽的却真像两个郡主,和京城的永嘉公主一样,抱着个小狗狗,颐指气使。

    不仅凤阳卫百户张信要亲自驾车伺候,日理万机的辽王也得抽时间隔三差五地陪着,还在大凌河边因为等她们耽误了好几天行程。

    郭英心里有点担心起自家姑娘的地位来,打算也不管什么姑娘脸面了,派人先将姑娘接到辽东都司来再说。

    朱植本想学后世的娱乐节目调侃一下,缓解一下一路的舟马劳顿,活跃一下气氛,却让人特别是舅舅误会了自己和二女的关系。

    他只好继续嬉皮笑脸地回了一句:“婉清仙子,你要是嫌字丑,我就送给朱大傻子了。”

    然后,他又对婉君说道:“婉君仙子,你要是嫌字丑,我就送给那蒯黑子了。”

    婉清自从戏班回到王府后,万球能一直贼心不死、继续对他纠缠不休,和她粘粘糊糊。朱植一直是知道的。

    至于蒯富对婉君的仰慕,纯属他瞎猜,不过倒是瞎马碰上死耗子罢了。

    蒯富在王府自听说婉君善于勾股之术、杠杆之法后,经常找婉君请教,并时不时地送上自己手工打造的木梳、梳妆盒之类的小玩意。

    前世没有享受过男人追求的斗战剩佛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两个小丫头被朱植猜中了心思,毕竟姑娘家家的,面皮薄,又骂了句“卑鄙”,还是大胆抢了字,抱在怀中。

    众人又是被雷得外焦里嫩。

    辽王可以公然打情骂俏,属下只有装聋作哑。

    不过郭英心里又松了一口气,听女婿的意思,好像是准备将二人许配给朱大能和蒯富了。

    毕竟身份摆在那儿,总还要讲个门当户对嘛!不过女儿还是早点来的好。

    老丈人看女婿也是越看越满意,但是越看也越担心。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藏风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