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去大明扶贫 > 正文 第37章 辽王要造枪

正文 第37章 辽王要造枪

    张石和大能继续留在王府,接受辽王爷枯燥的科普教育。

    辽王问道:“现在知道我买乌兹钢干什么了吧?”

    大能恍然大悟:“造宝刀。我突然想起来了,好像我们准备建水库时也买了几十根旧钢轨,应该都在库房里。虽说外面有点锈迹,应该还可以用。”

    朱植说道:“还是太少了,只能先拿来打造工具。乌兹钢含有锰,而且分布均匀,质地极为坚韧,但熔点极高,现在的铁炉根本熔化不了。只能利用工匠们的力气和现有工艺,反复锻打,要么用包钢工艺仿制长柄倭刀,要么用夹钢技术打造长予。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周期极大,推广价值不大。”

    看着大能和张石失望的样子,朱植又笑着说:“至少我们有了思路。我们先把材料买回来,也许到了辽东,大家一起想办法,从铁炉燃料上入手,可以把铁炉温度提高到一千五百多度,可以熔化钨兹钢。但是,这都还需要反复做试验,我们还缺少技术人员。要是婉清来了就好了……”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后,大能突然问道:“你有好几百万两银子,难道就舍不得拿个几万两出来造枪吗?”

    “当然要造啊,明天就造,不过造的是燧发枪。”

    看万球能还在纠结造枪,朱植又花了半夜时间给朱大能讲燧发枪的历史:

    “现在大明步兵的刀剑都极为普通。但是,因为京军装备了百分之二十的火绳枪,所以在火力上还是对蒙古人形成较大的优势。”

    “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这个优势就没有了。岭北之战,老朱的外甥李文忠远征呼伦贝尔失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阴雨天气,无法发挥火器的优势。”

    “如果有了燧发枪,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燧发枪操作非常简单,也就是在击锤处增加一块燧石,扣动扳机,轻轻一松,击锤会带着燧石撞击火镰盖,产生火花,点燃火池中的火药,进而引燃铳管内部的火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弹丸射出。”

    “有人说,燧发枪是西班牙人率先发明,有人说是意大利人率先发明的,更有人能具体说到是十六世纪中期的法国人马汉率先发明的。”

    “其实大明朝人才济济,早就发现了火绳枪的弊端,至少在大明灭亡前,有一个叫毕懋康的兵部右侍郎已经成功研制出燧发枪,并刊印在《军器图说》上。”

    “考虑到明朝工匠世袭传统以及工而优而仕的特点,毕家先祖应该早在十六世纪已经在研发燧发枪。”

    “当然,也不排除当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窃取此等利器后,传回欧洲,改头换面,并煞有其事地说成一个叫马汉的家伙发明了燧发枪。这样既不用支付所谓的知识产权费用,也弥补了西方人因科学技术鸿沟而导致的民族自卑心。”

    “即使如此,西方人在研究明史时,仍然不能否认大明科技在当时是全球第一……”

    看着当过团参谋长的张石和开过坦克的朱大能竟然不知道近代枪械的发展史,朱植也是有些无语,讲到半夜时,实在困得不行,准备明天再讲。

    正月初四,五十名枪炮匠,也就是特殊的铁匠来到了辽王府,先把工部五套铁炉设备搬到新的辽王府内选好的炉址,花了半天时间进行安装调试。

    朱植让朱大能从库房拿来一根钢锯和一根旧钢轨,先切下几个长条,仿造了五把钢锯,然后又指导工匠们用钢锯把旧钢轨按要求锯成各种形状。

    他一开始就对造枪设立了严格的标准,而随同穿越而来的几把钢尺刚好派上用场,成为新的度量参考标准。

    为了方便检验铳管精度,匠人们先制作了十把用旧钢轨材料铸造的王莽尺,也就是后世的游标卡尺。

    后人都以为,游标卡尺是十七世纪一个叫皮尔的西方人发明的。其实早在公元前后,号称中国穿越皇帝的王莽,就发明了青铜制作的游标卡尺。

    朱植还打算,等以后有条件熔化钢铁后,用精钢再做一批游标卡尺。这样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是热胀冷缩系数更小一些,精度也更好。

    秦朝时的工匠凭经验,就能把刀剑的误差控制在五分之一毫米以内,有了这游标卡尺,也许就能把这误差控制在十分之一以内。

    到了晚上,辽王继续给张石和朱大能进行军械史方面的科普:

    “燧发枪发明后,欧洲的连年混战给了燧发枪不断升级的机会。为了提高射击效率和射程,欧洲人发明了后膛枪。”

    “为了提高精度,他们又发明了在铳管内刻线,帮助子弹像有尾羽的箭一样以螺旋姿态保持前进的方向。这个原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打军体拳时,拳头必须旋转出击,才能保持方向稳定,是一个道理。”

    “为了提高枪支寿命,降低成本,欧洲人又不断提高铁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

    “你们知道欧洲有一个叫卢森堡的小国吧?只有六十万人,就是靠着给欧洲战场提供造枪钢铁起家的,人均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满清在汉阳造的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就是和卢森堡合作的结果。汉阳铁厂造的钢轨在有些地方一直用到二十一世纪,参谋长买的旧钢轨中说不定就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卢森堡有个邻居叫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进程中把日耳曼人的严谨充分渗入枪械制造工艺,先后发明了德莱赛系列和毛瑟系列针刺式击发步枪,瞎火率由燧发枪的七分之一降低到可以几乎忽略不计的千分之一,装弹也从前装变为后装,从单发变为连发。普鲁士也因此统一了德意志帝国。”

    “但是,中国的火枪研发进程被满清所吹嘘的骑射之术所阉割,直到洋务运动后,左大帅为了收复新疆,在兰州大造德莱赛系列后膛七响连珠枪,一举收复了新疆。”

    “武昌首义时,当时的新军正是使用毛瑟版的“汉阳造”针刺式击发步枪打响终结千年帝制的第一枪。后来的老蒋靠着仿造毛瑟版的中正式步枪成功对抗了倭寇八年。”

    “毛教员则靠着缴获的中正步枪,一路把红旗插向太行山、总统府和长津湖,不仅赶走了倭寇,也把老蒋赶成了蒋岛主,更是把霉国大兵死死按在三八线以南……”

    听朱植娓娓道来,大能在心潮澎湃,忍不住插话:“燧发枪瞎火率那么高,那我们先制造针刺式击发步枪也好啊?”

    朱植瞅了大能一眼,答道:“针刺式击发枪不仅需要高强度的撞针,击穿子弹后面的火帽点燃底火,更需要雷贡这种容易天雷勾动地火的猛药,去点燃弹壳中部的黑火药,来释放弹壳前端的弹头去射杀对面的敌人。但是,你知道诺贝尔为研制烈性火药死过多少回吗?”

    见大能不敢回答,他继续解释: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已经远远领先这个时代了。现在穿越回来,我们只需要把老祖宗的智慧汇集起来,稍加改进提高,就会形成对周边蛮夷的绝对优势。”

    “我们不能为了装逼,步子跨的太大,这样会扯着蛋。就像某些领导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一样,老想借道超车,搞造不如买。当老霉断芯片、断发动机技术后,我们又得花大钱研制芯片、研制发动机。不探索自己的研发之路,别人一挤,站都站不稳,还想超车?翻车还差不多。”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此时大明的民智民力整体上低于左大帅收复新疆之时,尤其是在基础物理、化学知识储备和熟练技工培养方面差距较大。”

    “但是,这个整体差距也不是太大,也就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之间二、三十年来带来的观念转变、知识积淀和人才培养的差距。这个差距只影响针刺式击发枪的研发,并不影响燧发枪的研发。而且,还可以先小小地越过滑膛枪直接研发线膛枪。”

    “目前,大明京军步兵装备的火强枪基本都是铁管制作的火铳。后来军火专家赵士祯为克服滑膛枪装填慢的缺点,发明了迅雷铳和掣电铳,但是两款武器都是火绳枪,遇到下雨天,战斗力等于零。”

    “大明制造的火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是大明工匠已经在制造火铳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还有很大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如果利用膛线技术,再填装利用圆锥形底部扩张原理制造的铅弹即米尼弹,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装填速度问题,最大射程也可从八十来米提高到四百多米。”

    “这应该是陆军院校枪械教程里面都有的知识。而米尼弹对于大明工匠来说,只有认知障碍,没有任何制造难度。”

    张石又问道:“前膛枪有一个大麻烦,从前面装弹,效率低下,而且妨碍拼刺刀。不能直接生产后膛枪燧发枪吗?”

    朱植继续解释:

    “如果生产后膛枪,看似简单,其实是把麻烦从射击环节扔给了设计和制造环节。从后膛装弹,在弹药分离的情况下,不像击发式步枪用撞针击发弹药一体的底火那样方便,就得在枪膛后部下大功夫--开膛,然后加合页固定。”

    “但一开膛,不仅在制造工艺上花费更大的功夫,火药闭气性和威力又要打折扣。”

    “为了保持威力,那就要在膛内再开一个弹药池,池旁还要留出一个形同特殊弹壳的铁筒位,铁筒内放入事先装填好的弹丸和火药,底部再留一个传火孔,这样击打燧石引燃火药池进而通过传火孔引燃铁筒内的火药将弹丸推送出枪膛。打完一枪,取出铁筒,再换装一个铁筒。”

    “这样一来,装填弹药效率大大提高,一分钟大约可以射击四到五次。一个十人的小旗只需要一个专门的装弹手就行了。轰死努尔哈赤的佛郎机炮就是这个原理。”

    “但是,后膛枪解决闭气性差的问题后,又要面临枪膛内因高温高压容易炸膛的问题。”

    “又要弹药威力大,又要枪体耐高压,这是任何一种枪械研发都要面临的矛盾,解决好了绝对是院士级的学问。哪怕在后世,发明用工程塑料制造主战步枪的人仍然可以入选中科院院士。”

    “研制后膛枪的制作工序,就像制作大马士革刀一样,用后人的眼光解读并不复杂,仓库里还有几把玩具枪,后世的模具厂都会做。但是放在现在,没有高炉,制造工艺和时间成本太高,尤其缺少熟练枪膛工艺制作的匠人。辽东等不起。”

    “因此,我打算按现有炼铁技术,制造前膛枪。而且,前膛枪也有优点,密闭性好,射程远,精度高。”

    “对当下工匠来说,对于后膛枪的认知、制造、维修、保养都要建立在前装枪的基础之上,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消化,许多工艺需要提高,许多材料需要提炼,许多规程需要制定,许多人材需要培养,所有的武器都必须经过实验室和战场的检验。”

    “总之,前装燧发线膛枪的研发进程可以缩短,绝对不可以跨越。至于击发枪,只能往后放一放了……”

    这次课,朱植给二人讲到很晚,把燧发枪的历史大概讲清楚了,也为自己捋清了研发火器的思路。

    最后,他激励二人道:

    “我们还是先订一个小目标吧,争取一年内制造三百支合格的前装燧发线膛枪,还是可以对蒙古人形成局部武器优势。”

    “我记得,在十六世纪的维也纳之役,八百名西班牙火枪手就击退了土耳其苏莱曼大帝的十万大军”

    “当时的火枪射程虽然只有二十多米,和大明的三眼花铳差不多,既没有膛线,也没有安装刺刀。但是,近距离的巨响伴随喷火还是吓坏了手持圆月弯刀的土耳其人。”

    “我们库房那些钢轨,如果有多余的,也可以改成刺刀,加装到前膛枪上,这样威力更大……”

    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去大明扶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藏风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